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 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

桃子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要说到传播学乃至专业课里最难的考点,学派一定要占据高位,又杂又多,理不清又背不下来,许多同学会在一开始选择放弃,到后期才去背诵和攻克。


然而,这个考点恰恰又是传播学的基础,尽早地理清楚,后面背诵具体的理论和人物都会更加清晰。就像有同学说到的,读传播学最开始就是被这些东西吸引。就像读三国,魏蜀吴,你会去辨别那些人物属于哪些阵营,有什么样的故事,各种之间又有什么渊源,捋下来,了解了这些大佬后,一个个就不只是他们名字所代表的符号和抽象的学派,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此外,在答题的时候,同学们会更倾向于使用经验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原因就在于,批判学派这一块知识点在许多同学的脑子里就是一团乱麻,答题需要提取信息的时候就很难提取到。


今天,学姐就给大家整理了学派的相关知识点,关于学派的划分,学界有很多标准和划分方式。


学派的形成大致可归于三种因缘:师承、地域、问题。相应地,学派也可以此标准分为三类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许多学派往往兼具这三种因缘。在同一范式内部,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有效性。学派是对于师承,地域、问题等非学理性问题的描述。


要称之为一个学派必须具有四个条件 :

(1) 一个提供思想领导的中心人物

(2) 一个学术的和地理的位置

(3) 财政支持

(4)传播其工作的手段


Eg.经验学派是从问题出发,耶鲁学派是从地缘角度的判断,所以会出现某个学者被划分进了经验/批判/媒介环境学派中的某一个,但却不属于某个从地缘角度划分的细分学派。


今天我们选择了最好理解和记忆的划分方式,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这三大学派入手,带你厘清每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


经验学派




一、概述


经验学派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 (经济学 、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 、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而形成发展的,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成为传播学主流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对象,着重于研究传播的短期微观效果,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经验学派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二、主要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芝加哥大学是在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资助下于1892年创建的。芝加哥大学的杜威、米德、帕克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把传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加以研究。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传播研究是这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个团体的大众传播研究以帕克为中心,杜威、米德等人也对这个学派的传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并维持社会,要探讨大众媒介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芝加哥学派思想多元开放,内容丰富,它对经验功能学派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实用主义哲学。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它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这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和学术脉络。


(二)哥伦比亚学派


193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1940年代,应用数学博士出身的拉扎斯菲尔德将量化研究方法带到美国,并通过其创建的哥伦比亚应用社会研究局(Bureau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培养出了一代精通实证量化研究方法 ( 主要是抽样调查方法) 的美国社会科学精英,包括莫顿、坎特里尔、赫佐格、卡茨、贝雷尔森、科尔曼等,共同构成了“哥伦比亚学派”,成为传播研究的重镇。哥伦比亚学派聚焦于“效果研究”,尤其是受众态度和行为的短期改变,成为施拉姆等人日后书写“正统”传播学史的起点。


从研究旨趣上看, 哥伦比亚学派更重视小群体研究, 如拉扎斯菲尔德领衔的伊里县 ( Erie County) 大选调查、迪凯特 ( Decatur) 的意见领袖研究对初级群体 ( primary group,也译为 “首属群体”) 的考察,以及赫塔·赫佐格 ( Herta Herzog) 对女性群体如何通过日间广播连续剧收听来满足心理需要的研究等。


(三)耶鲁学派


耶鲁学派是指美国以霍夫兰为首的传播学学派。在霍夫兰的领导下,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包括I.贾尼斯、H.凯利、沙赫特、W.麦奎尔等,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说服的问题上有许多重要的学术发现,传播学耶鲁学派就此得名。


卡尔·霍夫兰领衔的耶鲁大学心理学系 “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洛克菲勒基金项目组于 1942 年起利用心理学实验对说服传播展开了研究,前后历时近二十年,并出版了以 《传播与说服———意见改变的心理学研究》 (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


该学派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认为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条件的制约。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从长期效果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三、代表人物


(一)拉斯韦尔



(二)拉扎斯菲尔德



(三)霍夫兰



(四)卢因



(五)集大成者:施拉姆





四、主要贡献


德弗勒曾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一书中,列举了 14个实证研究的里程碑,分别是:


1.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

2.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剧

3.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

4.昼间广播剧听众调查研究——开创使用与满足研究

5.玉米良种推广与普及——创新扩散

6.电影的说服效果研究

7.耶鲁项目——传播的说服效果心理实验

8.《个人影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性

9.“里维尔项目”传单标语的传播效果心理实验

10.电视对儿童的生活影响,使用与满足角度

11.议程设置研究

12.媒介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发展为培养理论

13.电视与社会行为研究《军医署长报告》

14.第二次军医署长报告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学派知识中最繁杂、最难背的,这一块一定要认真看哦!下面整理出的内容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名词解释直接背诵!




一、概述


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批判学派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以欧洲学者为主。目的是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和人的基本价值。认为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看中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批判学派可以分为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不同的学派之间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批判学派整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否定批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2.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3.以思辨为主,反实证主义,但不一定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二、主要流派及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哲学流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20C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彻底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典型,反实证主义。


1.主要观点:


(1)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商品化导致了标准化及其文化哲学意义的退化。而媒介化的文化恰恰使劳动阶级融入到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结构中,并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资本主义内部可以实现的的政治经济目标上而不对这一制度产生威胁。


(2)在国际范围内,“大众文化”及媒介和文化产业的观点影响了国家之间的信息流通的争论,它通过对信息流的分析来探析权力的源头和传播过程。它认为媒介产业化和商品化已对国际信息交流的基本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西方的文化传媒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而其他非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则变得日益边缘化。


2.代表人物:


(1)马科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的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存在方式;“工业”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扩散技术的理性化。阿多诺并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文化,而是反对那些参与了社会进程、却隐藏意识形态控制的虚假艺术形式。文化工业的特征主要有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等。


(2)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的否定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就是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工业社会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的单向度,在当今网络社会中仍然存在并呈现加剧的态势。沉溺于虚拟现实、信息爆炸和自由的幻象削弱着人的批判性和反抗性,加强技术及其背后力量的社会控制。


(3)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倡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反对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提倡“综合合理性”,主张“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主要以社会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方法来探索传播与社会变革问题,包含对现行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主要理论有交往行为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性行为、规范性行为、戏剧性行为、交往行动。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助于把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会化功能,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会转型功能。


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二)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与文化霸权理论


葛兰西把国家的形成看作“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起支配作用的社会阶级对自己的同盟军和从属的阶级实施着智力和道德的领导,通过对学校、宗教团体、大众媒体等机构实施控制。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高大众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使其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学校、法院以及“主动和活跃”的群众构成了统治阶级政治和文化霸权的工具。


具体来看,霸权是指一个社会集团凌驾于其他社会集团之上的权力或优势。这种区别性的权力在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中、任意民族国家各社会阶层内部可以找到。霸权还是集聚和维持权力的一种手段。


大众媒介是统治阶层通过推广他们的哲学、文化和道德准则来维持其权力、财富和地位时运用的工具。大众传媒中的主要意识形态在一个相互衔接的系统、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了支持和强化。


(三)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直接继承了葛兰西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精辟探讨。他认为国家机器是指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的(文学、艺术、体育比赛等)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四)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的母体/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默多克、格尔丁。他们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思路来观察媒体及其传播行为。接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注的的焦点问题:现代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批判媒介私有化、媒介所有权集中化。


政治经济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是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斯麦兹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受众不仅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其不公平处在于,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


(五)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发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霍尔、莫利。他们关注传播中的实际讯息或话语。关心文类问题,它暗含了读者立场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性使用。关心对象不仅是高雅文化,它同样关注流行文化。因此,媒介讯息被认为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实践中与受众相关的一般结构性话语。


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可分为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两部分

2.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大众传媒的符号活动本质上由支配阶级价值体系“赋予意义”

3.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可有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

4.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


除此之外,批判学派还有文化帝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等流派,由于考的频率不高,同学们可以自行补充~


媒介环境学派




一、概述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创造,但他并没有公开使用。1968 年,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其主要着眼于媒介机器与人的交流设计,关注不同媒介之间对社会影响的比较和新媒介对社会影响的前瞻研究。媒介环境学派按地域划分有多伦多和纽约两个主要学派,并且经历多代的发展。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1.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


2.媒介具有偏向性: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倚。


3.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二、代表人物及理论


(一)英尼斯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多伦多派鼻祖,他的媒介理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衰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亦是对媒介环境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


1. 主要理论——媒介偏向论


这个理论倒是不难理解,就是容易把时间和空间搞混,所以学姐为大家做了思维导图,帮助你更清晰地区分哦~



2. 贡献


(1)从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媒介的社会作用,解释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

(2)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对媒介技术对作用提出批判,抨击知识的机械化倾向;

(3)开拓了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3. 评价


(1)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发展史

(2)对科技理性的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3)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媒介方式

(4)受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影响


(二)麦克卢汉


是20世纪6、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争议最大的学者,开创多伦多学派的研究传统,成为媒介生态学理论的先驱。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尼尔·波兹曼。


1.主要理论


(1)媒介即讯息


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他的观点主要通过功能和效果两个层面阐明。功能层面: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如书籍的内容是言语,言语也是媒介;效果层面: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媒介本身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变化。


(2)人体延伸论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如广播是听觉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时,人就随着改变了。


(3)冷热媒介论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需热身活动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地球村


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脱离部落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官平衡”重新恢复的工具,使得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如今来看,地球村的畅想已成为事实。


2. 评价


(1)意义

麦克卢汉扩大了媒介概念,将媒介置于广阔社会和历史情境,他的媒介分析有高度和纵深品质,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同时,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2)局限

①唯技术决定论,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②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冷热媒介划分牵强,

③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在解释人类行为上比较片面,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展宁.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D].浙江:浙江大学,2014

[5]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40-47

[6]张放. 媒介效果研究:一个不能被“传播效果研究”代替的术语——基于传播学耶鲁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史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88-94

[7]刘莹莹.《芝加哥学派对经验功能学派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14):130-131



作者:桃子

编辑:桃子

主编:羽生


今天着重在给大家梳理清楚框架,由于篇幅的关系,具体到每个学派、人物、理论就不够细致,如果同学们想更加深入了解哪些具体的学派的由来、发展、贡献;人物的生平、贡献;理论的溯源、辨析等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当然,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传播学的理论,爱传播还有各种课程,保管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不要错过咱们的6月大促,全年最低价!



还有,别忘了!今晚7点,爱传播金牌讲师王力将以导学课的方式帮助大家制定复习策略、优化思维与实战训练。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听课。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高分经验贴👇

英专跨考北外国际传播,初试410是如何炼成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经验贴

二本一战跨考华科:400+不是梦 | 华中科技大学经验贴

二本、一战三跨暨南大学|若是真的渴望,必有穿越一切的力量!

普本、二战、无六级,怎样逆袭山大?| 山东大学经验贴

双非理科一战成硕,如何正确看待辅导班的作用?| 湖南大学经验贴

从低于国家线到成功上岸,我做了这些 | 中南财大新传考研经验贴

末流二本工科一战成硕,关键在于找对学习方法 | 华中师范大学经验贴

上交ICCI高分经验贴 | “心态+习惯”就是考研的制胜法宝

倒数二本、跨专业的她,因为这份许愿超分数线20分 | 重庆大学新传经验贴

本二、在职的二战生凭啥考400分?| 华中科技大学经验贴

英一83、政治85、总分422,二战985的她是怎么备考的?

二本末流、工科跨考、在职考研的我经历了什么?

状元养成记:二战5个月423分,快把命都拼完了

若选择二战,我能成功吗?复旦二战397,小姐姐给你这些忠告…

一战419 ! 快来看看高分学姐的成功之道(内附详细作息表)| 兰大考研经验贴

大连理工考研经验贴 | 有时候考研是门玄学,但脚踏实地一定是制胜法宝


往期好文👇

“沉默的螺旋”热点事件分析,这些“瓜”应该这样吃!|网传02

在家学不进去?不想学习的时候怎么办?2021考研太难了!

地摊经济:是戏仿狂欢还是生活所迫?

不会看书?不会读论文?不会整理笔记?几剂良药送给你!

收藏!一文搞清人民日报20年(2001-2020)两会报道

5月热点速递|两会召开、后浪效应、孟晚舟未获释……

啃论文 | 喻国明的爆款论文都藏了哪些初试考点?

那些你背不下来的书,是怎么跑进别人脑子里的?

每年都会考的知识点!议程设置全家桶奉上 | 网传01

清华取消新传本科招生?这些新传院校最新招生动态也要知道!

N号房创始人、papi酱被骂:网络群嘲背后的人性丑陋

怎样看待 papi酱因孩子随父姓 被喷上热搜

“乘风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慢下来的综艺与直播,慢不下来的新传考点

415分才能进复试?这届复试线我怕了!

这个大佬让你们背得死去活来! 没想到竟比肖战李现还帅!

够了!1-4月热点合集附带解析

必看!热乎着的第45次CNNIC报告,为你的初复试备考加分!

还在吃罗志祥的瓜吗?其实你就是明星占用的公共资源

鲍案中,财新究竟触动了公众的哪根神经?

人人都是余欢水:考研的你怕了么?

100+篇考研经验贴中浓缩出的8个提分法

网络传播学,到底怎么学?框架送你,赢在起点!(文末福利)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这啥??怎么就火了??

国家线4月中旬公布!21级的你,现阶段可以先学什么?

吃下这些参考书!高分属于你!(免费送书啦!)

暨大刘涛教授:疫情期间十大文化现象!

快收藏!博士学姐的看书方法和导图,我给你偷来了!

神仙姐姐刘亦菲“发腮”?身体焦虑时代罪与罚

考得好不如选的好?择校知多少!

学硕好VS专硕好?非全/在职到底值不值?世纪大battle!

2021级考研的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一文给你全年规划!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1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